发布时间:
2025-06-05 10:23:52
二是风险共担机制。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涉及金融问题,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风险共担◆★◆★、绿色金融融资和保险工具作用◆◆■◆,就特别重要■★★■。对跨国系统的调配、运营也不可忽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非常英明。放到今天关税战背景下,愈发显出倡议的未雨绸缪,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瞻判断。
复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8年,在年度的国际论坛中多次召开企业家分论坛◆◆★◆■,常务副院长黄仁伟也成了企业家的好朋友
三是属地嵌入机制。中资项目很可能会被第三方利用成为他人打击的目标,要善于把中资工程变成本地工程★◆◆,让双方都受惠。其中■■◆,人才本地化的推进也是关键。
分享中★★■★■,企业家反复提出了结构性风险的识别和第二个十年战略再校准★◆■。这说明我们走出去的日渐成熟。五种风险在全球基础设施合作中面临着战略再校准,分别是地缘政治风险、投资金融风险、运营安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文化社会风险。因此,大家也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如◆◆,对非洲的“魔鬼市场★■◆★”、认知误差的应对在于认知的相互建立和信任的长期积累★◆。
总的来说,基础设施是骨架★◆◆★◆,制度是血脉,人心是灵魂■◆■◆。我们更多要从连接力走向共赢力,打造中国和全球南方合作命运的共同体★◆◆◆★,尤其是在现今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激化的背景下★■◆,为何如此重视全球南方◆★◆?因为这是大国博弈必争之地,也是“一带一路”走出去必须抓住的一个基点。
陆院长分享了能源合作,我们与90多个国家政府签订了相应的协议。无论美国还是欧洲一直高度关注能源合作的问题■★。2024年3月18日,欧盟理事会就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李广路副所长分享了铁路出海■★★★◆◆,按中国人的说法“要致富先修路”,而道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一般是政府所为,因为不存在全球政府,民企等关联经济主体也未必能做这件事,这就凸显中国铁路出海的意义;何烈辉董事长分享了20多年在非洲如何落地生根,尤其从700美金开始做到现在的吉布提经济特区,更多的是与本地制度相适应■★◆,与文化相适配。
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中铁二院运量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李广路与上海达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做接力主讲■★★■★,复旦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点评■■。100余位听众现场参与,与嘉宾热烈互动★★■。上观APP★★◆、央视频★★★◆★■、文汇报视频号直播。
今天三位企业家和专家的分享★★■,其实也是从实践一线来总结了十余年探索后的一个系统跃迁,就是如何从“通道联通”到“格局重塑■◆■”。我这里有一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中国企业在共建国设立境外企业1★■◆★★.7万家,直接投资存量超3300亿美元,投资重点聚集在制造、建筑、批发零售、电力等,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730亿美元◆◆■■■■,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
一是机制对接★★◆◆■★。随着WTO功能越来越弱化,国家之间“找朋友”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经济学称之为“通心粉碗”★◆◆◆■■。现在各国都在做自己的自贸区,拉拢自己的朋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全面与进步跨伙伴关系协定(简称CPTPP,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等■◆★■■。如何共建区域共识?应当减少相关重复投资和通道冲突。2021年12月,欧盟提出“全球门户”计划,有其自己的想法,不过中欧或许可进行一定的协同,或可有溢出效应。
截至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的投资已达407亿元,同比增长31◆★◆◆■■.5%,相关合作区的项目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一是全链条+标准的产业输出。尤其像高铁或与高铁相关的盾构机等设备,包括雅万高铁◆■★★◆★、中老和亚吉铁路形成的勘察◆■★◆◆★、融资、建设、运营、培训等一体化★◆◆■,不仅输出了中国的硬件◆◆★■,也输出了标准和制度设计等文化。
从大家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转折点,能源合作★■■◆■、铁路出海、企业扎根,都是从“通道联通”的基础设施合作出发,从“项目集群◆■◆■■”迈向战略体系,从硬的修路铺轨到软的规则输出★◆★★■■、价值共建、民心相通的阶段。
二是大主干项目+小而美项目的并进输出。比如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等,对国家战略的实现、对全球基础设施网络的共通★■★■★,发挥了巨大贡献。围绕这些大项目建设一些小项目也在展开,例如与民生相关的供电、卫生★■◆◆、教育、学校等,大项目★★◆■、小项目双轮驱动◆◆■◆、同时并进■■◆■◆,实现了从硬到软的造血型的互联互通。
三是“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融合输出。这是非常重要的■◆■。想要真正出去,最重要的是推动系统化跨文化的管理,需要打造人本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的讲座让我回想到12年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的中国经济现状和国际经济格局。20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全球化推进相对顺利。如何让资本保持增值,必然面临通过跨国投资直接走出去的选择◆■■★。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亚太、美日等国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美国、欧盟推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国际社会又在商讨服务贸易领域的全球合作(TISA)★★■★。这三项协定的共性都是将中国排除在外。如何可持续发展?怎样继续走出去?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选择。